首页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文明联播
二长岭古道探秘
发表时间: 2015-05-08 作者: 已有9411678阅读

在南芬区南芬乡柏峪村二组的二长岭隧道外,山脚下、细河边,立了一块很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本溪市汉代古道保护遗址。在标志牌的左侧,有几块光滑的大石头静静地躺在那里。往前走几步,光滑的石头上就出现了两道深深的辙痕。

再往前走,顺着右侧半山坡上面的小道,越过小水坝,就又可以看见一段古道了,而中间的一段古道已经被水淹没了。当地人说,这是因为前方不远处新建了一个水源地,新修筑起来的河坝使河水陡然涨起来,将原本露在外面的一段古道淹没了。

所以,现在这段古道仅存两段,长约15米。二长岭古道遗址原来的土路也因常年河水冲刷而无明显遗迹,但古道经过的河畔岩石上,留下的车轮碾压的痕迹却得到了完好地保留。

据原南芬区文化局局长杨培彬讲,最初他发现这段古道的时候,是在九十年代。那会儿,这段古道在 10段岩石上经过,中间有断续的土道,岩石路段总长达一百多米,上面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古道位于沈丹铁路南芬至下马塘区间的二长岭隧道外的山脚下,距细河边不足十米远,古道在岩石路上经过的路段长在50米、10几米、几米间不等。所经岩石路段,均可清晰地见到两道深深的车辙。车辙深处近20厘米,浅处也有35厘米;车辙宽处达20厘米,窄处12厘米;两辙之间相距1米,道宽1.7米至2米不等;路面平坦,与两侧岩石斜平面相比明显下陷50多厘米,而且有人工开凿的痕迹。

从现存车辙印记的深浅度分析,只有年深月久,车轮不断地从这里滚滚而过,才能形成这样深深的辙沟。由此可见,这条路利用的时间相当长。像这样完整的古道,清晰的车辙,在辽宁地区是首次发现,它对研究辽东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关于二长岭古道的时代,目前尚无确切的依据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早在几年前,在南芬村村民家中曾经出土过刀币。据我市考古专家梁志龙鉴定:出土的文物应该是战国晚期刀币,这种属于窖藏性的文物,与历史上的战事有关。刀币面文为眉眼状的字,背文可识读的有字、字。这些刀币的出土,对研究南芬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随后,在南芬区境内的下马塘、南芬街里等地方出土过战国晚期的刀币、青铜短剑、铁镢等文物。这说明早在战国时期,南芬这一带就有人在此生存。

另据《史记·朝鲜列传》记载,战国时期,燕国全盛的时候,常略属真番,朝鲜,位置吏,筑障塞。秦始皇灭掉燕国后,将朝鲜列为辽东外,设置上障和下障。汉武帝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发兵攻打朝鲜,战后,在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增设乐浪、玄菟、林屯、真番四郡。

据有关人士介绍:早在汉代,在我省辽阳至朝鲜半岛,就有一条重要交通道路,这条路应该是经过太子河流域和细河流域而行。到了辽、金、元、明、清时代,这条道路仍然被使用。因此,这条古道很可能就是通往朝鲜半岛的道路的组成部分,它对于历史上中国和朝鲜的商贸往来,起过重要作用。

也许,在那个时期,这条路就是一条重要的交通道路。但是,目前已经无从考证。也许,正是这条不起眼的小路,在当时是一条重要的商贸通道,不仅带来了中原的铁骑货币等物质,更通过这条小路,使中原文化向朝鲜半岛得以输送。

当地老年人回忆,这条古道,在他们小时候就是这个状况,当时这里处于南天门峡谷谷底,细河两岸山势险要,无别路可走。现在使用的公路是解放后才修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