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个女儿也不换


——明山区东兴街道办事处新兴社区居民李芳 

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家住明山区东兴街道新兴社区的下岗女工李芳就是本着这个朴素的想法,在平凡的生活中为身边人做了一个榜样。

丈夫说:她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

李芳与丈夫张怀阳是初中同学,自由恋爱,1985年11月结婚,第二年生一男孩。张怀阳是火车司机,在家的时间很少,每次一走就是好几天。为了支持丈夫做好本职工作,李芳承揽了全部家务,对丈夫也总是报喜不报忧。当时住小平房,冬天生炉子,孩子没人带,她背着孩子在外边扒冻透了的黄土和煤。丈夫也理解她、体谅她,夫妻两的感情一直很好,三口之家的日子过的充实,院子里经常传出阵阵欢笑声。

2000年李芳下岗了,但她是个闲不住的人,就想利用自己会做面食的特长,在自家楼下开一个面食小摊。丈夫听后很支持她,不仅为他筹措到了启动资金,还会在下班后过来帮一把,挣的虽然不多,却让她活得很充实。由于李芳心地善良,性情乐观随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时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有了难处找到她时,她更是热情帮助,从不推托。慢慢地左邻右舍都认可她、尊重她,面食小摊的生意也跟着日渐红火起来。

公婆说:你给个女儿俺都不换

2008年,婆婆因病住院,李芳停下面食小摊在医院昼夜伺候。出院时,李芳考虑到与公婆同住的大嫂身体不好,为了方便照顾老人,让老人的晚年生活过得幸福,打算接公婆回自己家住。老人顾及到她还有一个上高中的孩子,说什么也不去。为让老人安心住下去,李芳夫妻俩就在自己家的楼上给老两口买了一套双室楼房,老人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特别高兴。

婆婆是山东人,只有两个儿子,最羡慕的事就是人家有女儿,以前经常把“要是有个女儿就好了”这句话挂在嘴上。李芳把老人接来后,无论春夏秋冬,家务她全包下来。老人要是因为某件事稍不高兴,她便像哄小孩一样,试探老人为什么生气,耐心用言语去开导,从不顶撞。婆婆身体稍有不适,立马就去请社区医生上门诊治,买来中药认真煎熬,伺候老人服药。婆婆经常住院,她总是不分昼夜地陪在身旁。公婆年纪大了,牙口、胃口都不好,李芳就一日三餐地做易消化、易吸收的饭菜,从不让老人吃剩饭剩菜,家里的水果、零食从来不断。老人想吃什么,她就给买什么。老人衣服也是常换常新,怕老人多心,衣服换下来,李芳从来都是马上洗出来,从不过夜。有时爱人心疼她,让她差不多就行了,但李芳从来都说,人都有老的那一天,不能让老人有什么遗憾。

去年五月,婆婆因心脏病住院,情况非常严重,加之又是哮喘病人,离不开氧气,说话都费劲。丈夫因工作忙没时间护理,李芳就天天吃住在医院,帮助婆婆洗脸洗脚,一口一口地喂饭。住院的患者们很羡慕老太太,老太太刚能开口说话,就高兴地说:“亲女儿也赶不上这个儿媳妇呀,你现在给两个女儿俺都不换”。

孩子说:妈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李芳深深懂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子女。儿子从小到大,她没有过多的唠叨,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儿子。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小小年纪就充满孝心。每次给儿子买了最喜欢吃的食品,儿子总是先拿给爷爷奶奶吃,爷爷奶奶不吃就硬往他们嘴里塞;爷爷生病住院了,小孙子一刻不离的呆在爷爷身旁,说要帮助爷爷看护点滴,把爷爷感动的直掉眼泪。大学毕业后,孙子更加懂事了,因为爷爷奶奶年岁大了,怕晚上有突发情况,就主动要去和他们住在一起,好方便夜间照顾。

转眼间,儿子就到了结婚年龄,李芳准备给儿子买一套结构好、交通便利的新房子,可懂事的儿子儿媳说:“妈,房子不在新旧,关键住着舒心就行,你的年龄也越来越大了,我们住得太远,也照顾不上你们四位老人啊!还是就在这附近买吧”。周围的人都为他们家的融洽氛围所感动,对门的邻居在搬走前主动找到李芳,明确告诉她这房子就为她李芳留着,别人给再多的钱我也不卖。就在前不久奶奶住院时,还没过门的孙媳妇总去看望,做的丝毫不比李芳差,不知情地以为是老太太的女儿、外孙女,后来才知道一个是儿媳妇、一个孙媳妇。

有人说,爱和孝是可以感染的、传递的,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就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回报你。李芳就是这句话的践行者、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