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


——一个特教班主任的不懈追求

栾娜,是溪湖区三和小学启智班班主任。虽然她从事的是鲜为人知的特殊教育,但在充满了爱的团队中工作、学习、奋斗和创业,她即使付出了很多,却始终无怨无悔。

栾娜1993年毕业于辽宁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弱智教育专业,现年40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曾在普通小学担任班主任8年,每天同孩子们一起迎接初升的朝阳,静静地站在讲台上聆听着朗朗的读书声,灵动的课堂,多彩的活动,曾让她无数次心潮澎湃,至今仍记忆犹新。而今,她每天面对的孩子,有的目光呆滞,行动迟缓,连自己姓什么也记不住;有的不会说话,性格怪异,语言交流困难;有的肢体残疾,连走路都要人搀扶;有的生活不能自理,不仅不会吃饭、穿衣,甚至连大便也常常便进裤子……没有普通班级的欢歌笑语,没有课堂上师生的交融碰撞。管理的是一个变化莫测的群体,11个春秋已悄然而过,这里凝聚了她全部的心血!而在她繁忙艰辛之余,深刻感受的是:真诚去爱、去理解、去关心和尊重每一个特殊孩子所获得的真正幸福!

一个孩子,哪怕有100种残缺,从他呱呱坠地之日起,就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关注特殊孩子的教育,是关注民生的表现,也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和教育“零拒绝”的需要。

从走上这个特殊的岗位,她就下定决心,要让自己教过的每个特殊孩子都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和训练,要用自己的真心、爱心和恒心去点燃他们生命的希望。2004年9月,她的班新来了一个8岁的自闭症男孩,一进教室就脱掉鞋袜,一边在地上来回蹦着、跑着,一边瞪大眼睛直叫,有大小便也不说。当栾娜面对着家长催人泪下的诉说:“我的孩子,小时候很聪明,3岁时突然不与人接触,连目光也不对视了,整天光着身子满屋子走,有大便就去阳台……”望着孩子奶奶声泪俱下的哭诉和伤心无助的眼神,她无法拒绝。可就在当天下午,这个孩子就将大便便进了裤子,一个8岁孩子,坐着大便,可想而知!她别无选择,更来不及多想,给孩子擦净屁股上的大便,用温水清洗净下身,清洗臭烘烘的内裤,粪便沾满了她的手……每当她面对着这样的特殊孩子及家长时,仁爱之心便油然而生,而在这之后带给她的却是无数个琐碎而忙碌的日子!可每当她看到孩子能自己大小便,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学会了数数、说儿歌,喊她一声“老师”时,她的脸上便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只要心中有爱,黑夜便不再漫长,而奉献这份爱去感化孩子、教育学生,则会使特殊教育焕发出新的曙光。每一个特殊孩子就好比一本外文版的著作,只有用心去研读,仔细去挖掘,他们生命的密码才有可能被破译。

2002年经办事处介绍,小宇来到了她班。当家长离开教室的瞬间,他一跃而起,声嘶力竭地哭叫着,双手叉进裤兜里,用力一下子就将裤子挣成了四片,接着就开始狠咬自己的右手手背、手掌,那原来已结成厚厚老茧齿印清晰可见的地方,立刻就冒出了血……

300多个午休、放学的日子,栾娜都在不间断地单独训练这个孩子,从手把手串一个算盘珠开始。2个假期她每天都去给小宇做一个小时的家庭训练,而把自己5岁的儿子锁在家里。终于在开学后的一天早上,孩子喊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个词:“老师”!那一刻,栾娜是多么快乐、幸福和满足啊!小宇的开口是对栾娜最好的回报和最大的激励!

特殊教育的实践证明,对特殊孩子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爱的技术,爱的能力。

在辽宁省自闭症培训会上,栾娜认识了平山区的一位老师,她的儿子不幸患有先天性自闭症,并伴有严重的情绪障碍,喜怒无常,频繁地捂耳朵、打自己的头,理解语言困难,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名字。为了孩子,这位老师特别申请教学前班,还雇佣了保姆陪读,孩子哭闹不休,无法适应课堂……有了相识的缘分和对同行的无限同情,栾娜和这位同行相约携手训练患有中度自闭症的“群”,七年的时间让她们共同经历和验证了: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成长的真正意义——“群”不仅能顺利地完成一幅完整的儿童画,认识5千多个汉字,熟练地进行计算。还学会了弹钢琴、打乒乓球、游泳,做简单的家务,独立乘车上学或去市内的任何地方,具备了基本的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说他的成长创造了中度自闭症儿童康复和发展的奇迹,栾娜也因此对特殊教育变得更加投入和坚定了!

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不应该只有“姚明的高度”、“刘翔的速度”所寓意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成果,还应该有弱势群体所得到的人文关怀!

“敬业爱岗、无私奉献、追求创新,以特殊孩子发展为己任,以学校发展为动力。”是栾娜为自己从事这项事业定格的目标。为了能使孩子成为一个常态化的人而适应未来生活、社会,课间她就引导孩子们跟正常学生一起交流、活动;休息时间,她就走访社区,长期深入有需求的家庭,入户指导,提供康复训练见议,融入各级残联组织、机构,为特殊儿童家庭和社区咨询服务,向残联、医疗、民政、慈善、媒体、社区、社会保障等部门宣传呼吁,反映弱势群体的生活实际和真正需求,倡导社会文明进步,宣扬人道主义精神。一直以来,她都在尽己所能地为这项“民生工程”不懈地努力着,不遗余力地为残疾人事业在校内外、社区、残联、慈善机构当志愿者10余年,呼吁更多人理解、接纳、关爱、尊重残疾儿童,共同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2008年4月,栾娜参加了“本溪市残疾人第五次代表大会”,会议上了解到南芬区对面沟社区主任将辖区内的38名智障人组织起来,进行技能培训的事,她深受感动,热心的李主任伸出了友爱之手,将工人裁剪下来的边角余料赠送给了我校,用以训练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多年来,她这样一位普通的特教老师,都在努力地为这里的特殊孩子未来适应生活、社会、就业和安置而不断地努力着、准备着……

一样流逝的青春,可以用来虚掷,也可以用来奉献;一样翻转的年轮,可以碌碌无为,也可以永远被铭记。那是2007年的“六.一”前夕,“辽东采风”栏目对她的班级进行了采访,可就在节目即将播出时,家长们纷纷表示不愿意让孩子在银幕上露面,我们十分理解,知道出他们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是,为了让那些更多的寄养在家里的孩子们,为了所有孩子的将来……栾娜向学校请示要召开一次别开生面的特殊儿童家长座谈会。可就在家长会的那天早上,她突然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病重的父亲去世了!”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令她悲痛欲绝!可她在失去父亲的刹那间想到的是——下午1点钟的家长会,如果孩子父母的顾虑不打消、观念转变不过来,所有人的心血都将毁于一旦,更将错过一次难得的呼吁机会……在学校领导和同志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她强忍着悲痛,直到下午4点钟会议圆满结束,才怀着沉痛地心情踏上了返回桓仁的最后一班车!

她虽愧对了父亲的养育之恩,却无愧于自己的事业和学生,面对鲜花和荣誉,她淡定从容,仍默默地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以踏实勤奋的精神践行着党的宗旨,以朴实清廉的品格诠释着一个特教人的无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