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无声 大爱无疆

——记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院长郭海廷

郭海廷,男,1962年5月出生,本溪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院长。多年来,他用无悔青春点亮了孤寡老人的灰暗人生,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老人幸福就是最大的业绩

2009年,本溪市第一、第三社会福利院合并后,由郭海廷负总责。当时全院共有床位400张,仅三无人员就有176人。福利院合并不单是人员的增加,而是各种保障任务的急剧增加。为了保证冬季供暖,从夏天开始,他就既当设计师又当电焊工,和同志们一起摸爬滚打,对3台锅炉连续大修近两个月,且经常干到后半夜两三点钟。为了节约供暖资金,他不顾自己患腰脱、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带领职工们亲自装、亲自搬,每次干完后,他的双手都布满血泡,全身都粘满黑黑的煤灰。记得那年冬天,全院的供水管道突然坏了,如果不及时抢修,院里的所有工作就要“停摆”。尽管冻土层很厚,一镐头下去,只是一个白点儿,但他硬是带领职工们连挖了两天才找到漏水点,第三天终于把供水管道重新接好。三天里,他一直坚持在抢修第一现场,双手都冻伤了,皲裂得流血。

除此之外,郭海廷坚持每天巡查两次,看看食堂伙食咋样?生病的养员好没好?卧床的养员有没有定点翻身?看看暖气足不足?听听老人们反映什么问题?一个夏天,他竟走坏了2双老北京布鞋。他常说:“老人幸福、家属满意、社会认可才是我服务的终极目标。”

舍小家顾大家,尽一片孝子之心

郭海廷是一个有着近30年党龄的老党员,懂得孰重孰轻。为了敬老院这个大家庭,为了给养员尽孝心,他总是毫不犹豫选择放弃小家。养员杨华德是北台钢铁集团退休工人,2009年去世。老人身世复杂,儿子是前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因种种原因不能回国为老人送终。按照老人家属的委托,郭海廷和工作人员一起为老人守灵一天。老人生前特别信任郭海廷,曾把自己在上海购买墓地的手续交给了他。郭院长为了完成老人的遗愿,“破例”违反国家规定,把骨灰盒伪装一下,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到上海,并与老人的养女、养女婿一起把老人下葬。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院里时,两个眼窝黑黑的,人都瘦了一圈。

事实上,郭海廷也有家庭、有父母、有妻儿,样样都需要他照顾。2009年春节前,从没陪父母过年的郭海廷,把患有尿毒病的母亲接到单位,想好好照顾一下。可到了除夕,他却依然无法放下工作,安排老人会餐、探望特护区患者、检查安全防范等,而后还有与老人们召开联欢会。此时,他是多想赶紧回家陪老人家吃顿团圆饭,让母亲也高兴高兴。可是为了全院老人能开心过年,直到晚上8点多钟他才回到家。而此时,母亲因为一直等他没有及时吃饭,出现了低血糖症状,脸色苍白,呼吸急促、渗出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看到此情此景,他心理难过极了,赶紧给母亲倒了半杯糖水,七尺高的汉子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如今,父母已经永远走了,未能陪父母过春节成为他内心深处永远的纠结。

一身正气、洁身自好

市场经济形势下,搞基建维修和工程改造是一个比较挣钱的行当,也是最能体现领导“价值”的时刻,可第一社会福利院的基建装修等项目,都是按照有关规定,实行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集中采购。2010年院里准备进行供暖供水管网改造时,特意成立了工程审核小组,由分管副院长、职能科室负责人、外聘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审核把关,170多万元的工程决算项目,郭海廷只关心工作进度,只检查工程质量,其他方面从不介入。新建的养员楼进行室内装修,施工方开工之前多次要请他吃饭,都被他婉言拒绝。但到施工时,他总是在现场监督。当他发现一楼磁砖镶嵌质量不合格,要求重新更换时,施工方表面上接受建议,可暗地里要送给他5万元,被他义正词严的拒绝了,并亲自动手把已经镶好的磁砖给刨了。

不仅如此,郭海廷还主动上交自己应得的利益。他先后放弃了3.5万元的劳模保险,把市民政局奖励的3万元钱一分不留地交到院里,用于补贴老人的伙食。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至今,郭海廷上交各种奖励金7万余元。省民政厅、劳模协会以及局党委先后多次安排他到美国、英国等国家考察,他一次也没有去,把资金节省下来全部用在敬老院发展上。

郭海廷在养老事业的天地里,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也收获了诸多荣誉,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十佳标兵、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全国优秀复员退伍军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