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慈善路上的人

——记南芬区郭家街道办事处柏峪村村民张志福

他不是企业老板,也没有什么产业,凭着干些零碎的小施工活,剩下了几个钱,可他却时时不忘记身边的弱势群体,只要他有钱,就会帮助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自2004年以来,他为特困村民建房子,为特困学生拿生活费,资助残疾人,给本村80岁以上老年人送过年钱,积极参与当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捐款活动等,资助金额近30万元,在当地他的事迹已被传为佳活,他就是张志福。

重诚信,盖良心房

张志福1961年出生于南芬区柏峪村,在家排行老二。改革开放之后,村里也分田到了户,幸运的是,张志福分到了一台拖拉机。就是这台拖拉机,让张志福有了发家致富的门路。最开始时,他和妻子在河边上筛沙子以一拖车沙子70元钱的价格卖给施工的单位。就这样,张家的经济状况逐渐有了好转。为了求发展,他逐渐步入了建筑施工行业,在本溪永生建筑有限公司里应聘上了一个副经理职务。他的这个小施工队仅有几十个人,最多时不过40人左右,最少时仅有10几个人。张志福说:“建房子是给人住的,一定要保证质量啊,咱们小时候住在那种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破草房有多难受,只有咱们自己知道。”这个小施工队就是秉承这样一句话,赢得了好口碑,许多建设单位也都愿意把工程给他干,就这样他从一个贫穷的农民,成为村里先富起来的人。

敬老人,办好养老院

生活富裕的张志福,没有挥金如土地去生活,生活依然很简朴。1999年春的一天,南芬乡乡长找到他说:“咱们乡的一所养老院你来给代管一下吧,这个养老院几个月来因为没有了院长,都是由乡领导来管,你能不能替乡政府分担一下困难。”接着又说:“代管这个养老院,你是挣不着钱的,弄不好还得往里搭点钱,因为养员费很少,乡财政每年每人只给1800元生活费。还有十几个养员都是有智障的,而且现有的房子有的地方下雨就漏雨啊,乡里几次例会研究这个问题时,大家都一致同意,由你来代管是最合适的人选了。”张志福虽然从未去过那所养老院,但他想都没想的就答应了乡长的恳求。

虽然有心理准备,但当张志福来到养老院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养员们房间十分破旧、气味刺鼻。他马上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卫生大扫除,为养员们改善生活环境。晚上回到家,平日里笑呵呵的张志福却是满脸愁云,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思考许久后,他把代管养老院和养老院的情况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妻子。妻子代启菊是个贤惠善良的女人,她非常支持张志福。有了妻子的支持,张志福便有了底气,俩人合计后,决定先把家里的存款拿出来,把养老院的条件给改善一下,让那些孤寡老人能舒服地生活。换塑钢窗、刷涂料、加暖气、种花草、改造食堂,就这样,一个月以后,养老院焕然一新。为了提高养员的生活水平,张志福把自己家的菜地分出一块儿给养老院种菜,又建了一个猪舍,养了几头猪,养老院的情况有了初步的好转。

经过多年的接触,现在的张志福每天想的都是如何能让老人们过得更好。时间长了,养老院的老人们都亲切地称张志福为“儿子”,张志福几天不到养老院,老人们就找他,说见了他就高兴。有个叫田志宇的养员,三天没见到张志福,就跑到乡里去找乡长,让乡长给找来张志福。为了养老院的经费能充足一些,他在社会上拼命地承揽一些小工程,杂事忙得他不能天天到养老院去,他从社会上聘了新院长,又招进了新的服务人员。但就算再忙,张志福也要记得给养老院的老人过生日。

做慈善,丰富人生的意义

整整代管了6年的养老院,让张志福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常说:“人活着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对他来说,用自己辛勤劳动所换来的收入去帮助别人,为他人解难,就是最有意义的事。2004年春,下马塘镇苗可秀中学并校时,他应邀参加了活动,为了支援农村教育,他掏出了3000元钱。活动中,他听说有的学生因负担不起生活费而辍学。张志福找到了校长,为这3名学生交了3年的住校生活费。从2006年春节开始,张志福每年都给柏峪村里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红包”。不仅如此,他每年还都为村里的6个特困户送去米、面、油等。有的户还另给200元钱。柏峪村的老人们都夸“张老二真有出息啊,是个好小子呀!”

2004年春,下马塘镇苗可秀中学并校,他应邀参加了活动,活动中,他听说有的学生因并校负担不起生活费而辍学,便主动承担了3名学生的3年住校生活费。2007年冬季,张志福在办事回家的路上,救助了一个患有脑瘫病的26岁青年,在了解到他是孤儿无人照顾后,张志福毅然收养了这个青年。为困难户建新房,修路、搭桥,像这样有意义的事,张志福现在已记不住有过多少件了。张志福说:“只要有能力,我就会坚持继续做下去”

张志福对待他的施工队的成员更是亲如手足,谁家有了大事小情,他都挂在心上,都要拿几百元钱去,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他更是加倍资助。他说:“我每年在慈善的圈子里转悠,没有足够的资金我就转不了啦,保护施工队的生存,我的慈善之路才能走下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