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绽放出的美丽人生

——记明山区高峪街道明峪社区居民王玉华

王玉华,明山区明峪社区居民。内蒙古辽阔的草原造就了她宽广的胸怀,呼伦贝尔秀美的山水培育了她乐观的性格,即使病魔无情地夺去她行走的能力,她也依然坚强的面对生活。她是无偿捐献眼角膜的志愿者,也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月捐志愿者,在轮椅上绽放出的美丽人生。

病魔无情,轮椅上度过艰难人生

1986年底,王玉华跟随当兵的丈夫从内蒙古来到本溪,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然而,1997年厄运降临到这个家庭。起初,王玉华只是感觉到腿有时会隐隐作痛,到医院检查时被告知患有脊柱裂肌膜膨出疾病。这个病几乎等同于告诉王玉华,她很有可能将面临无法行走的局面。这突如起来的疾病让原本开朗的王玉华走到绝望的边缘,很难想象一个正常人拥有的最基本的行走能力,对于王玉华来说将成为一种奢求。

2009年,一直腿脚不适的王玉华发现走路越来越费劲了。直到腿脚疼得实在太厉害,一直省吃俭用的夫妻俩才终于下定决心去北京治疗。不幸的是,手术前的一份风险协议书竟然“生效了”,王玉华的手术失败了。其代价就是从此以后,王玉华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了。尽管手术前已经做好最坏打算,但当这个结果真的出现时,王玉华还是情绪失控了,从北京回来的那一路,她几乎是哭着度过的。爱人的精心照顾,儿子的关心问候,让王玉华意识到,这个家庭是需要她的,“因为三个人都在,才构成了这个完整的家。”带着这样的信念,王玉华开始了自己的别样人生。为了适应轮椅生活,她尝试着坐着电动轮椅买菜、做饭、收拾家务。

人间有情,残缺身体奉献无私关爱

艰难的人生并没有使王玉华消沉,反而让她更能切身体会到困难人群的苦痛。从她深受疾病折磨开粮油店开始,即使自己腿脚不灵活,只要看到老弱病残到她店里买粮油,她总是会亲自将物品送到家门口。有时送货上门发现家庭困难的,还会少收或免收粮油钱。王玉华在做家政服务时,偶然结识了雇主的一位邻居。她是一位独居老人,儿女都在外地打工,老人身体不好,每天要喝好多中药,然而自己又没有退休金,只能靠儿女寄过来的一点生活费来维持生活,十分困难。王玉华了解情况后,很同情老人。每天在完成雇主家的工作任务后,总会抽出时间到老人家里洗衣做饭、收拾家务、给老人熬药,这一干就是3年。王玉华义务帮扶老人,甚至过年过节还会自掏腰包给老人买新衣服、新鞋以及一些营养品,在老人眼里,王玉华比亲闺女还亲。后来,王玉华因病去沈阳医院诊治,一周后回家。还没等休息好就去看望老人,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王玉华去沈阳就医的这一个星期里,老人因病去世了。为此,王玉华非常伤心,同时也感到自责,在老人最难受的那段时间里,自己没在身边,她离开的多孤独啊。   

王玉华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时刻想着自己能为他人做些什么。2013年坐在轮椅上的王玉华,体会到了残疾给他的人生带来的痛苦和艰难,也更懂得了健康的重要性。当她得知本溪有位残疾人在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的帮助下,成功捐献了人体器官后,深受感动。她希望自己残缺的身体也能为他人带来健康。于是王玉华将自己希望捐献“眼角膜”的想法说给丈夫和孩子听,起初家里人是反对的,但王玉华解释说自己死后只不过留有一副残缺的肢体,想到有些人还未亲眼目睹这个社会的美好,就觉得很难过,希望能尽自己的一点力量使他们重见光明,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最终,家人同意了她的决定。2014年9月,王玉华与其他4位残疾人来到市红字会,填写捐献器官自愿书。

“如果遇到谁有困难,我不去帮一把心里总是感觉不舒服。”这是王玉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朴实的话语道出她最真挚的情感。2013年6月1日,市文明办组织市民为患白血病少年郑诗凡募捐活动,刚刚出院的王玉华得知消息后,让她的爱人推着她从高峪来到活动现场为小诗凡奉献一份爱心。多年来,本就不富裕的王玉华始终坚持帮助一些有困难的群体。去年她还申请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一名月捐志愿者。王玉华夫妇相互扶持、共度难关,积极为他人贡献力量的行为得到认可,被评为本溪市首届七夕文化节最感动模范夫妻。如今,王玉华加入本溪慈善总会,成了一名义工志愿者,只要有爱心活动,她从未缺席。王玉华在奉献中得到快乐,在轮椅上绽放美丽,彰显了本溪残疾人自强不息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