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记南芬区思山岭街道南沟村村民浦淑芹

浦淑芹,南沟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但提起三十多年来她与五保户赵淑莲老人的故事,村民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浦淑芹真是个大好人!”得到群众的认可,获得群众的好口碑,是对一名共产党员最好的嘉奖。

大山深处,自有深情

1980年的春天,浦淑芹嫁到了南沟村二组,孕育一儿一女,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家庭更是和谐美满。由于浦淑芹娘家没有男孩,三个姐妹出嫁后,娘家就剩下两位老人。父母渐渐上了年纪,生活十分不便,浦淑芹说服丈夫回到娘家担起了照顾两位老人的责任。

在浦淑芹娘家下院,住着无儿无女的五保户赵淑莲老两口。由于两位老人身体都不是很好,日子过得很是艰难,这让浦淑芹心里很不好受。于是她每天忙完自己的活后,总是到老人家里帮助老人提水、劈柴、烧饭,到了农忙季节还帮助他们种地、收庄稼。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帮着端个水、送个药的更是常事。家里做点好吃的,她自己舍不得吃也要让孩子跑去给两位老人送上一碗,让两位老人十分感动。

1992年,赵淑莲的老伴病逝了,老人失去了主心骨。当时她家里连个张罗事的人都没有,看着哭得非常伤心的赵淑莲老人,浦淑芹两口子二话没说,张罗其他邻居帮助赵淑莲老人为老伴料理了后事。在老人生病中,在一日三餐中,在平平常常、点点滴滴的孝养中,浦淑芹走出了19年的凡人善举路。

孤苦伶仃的赵淑莲老人,家里生活的窘境可想而知,村委会和街道民政部门多次到家中探望,后来决定要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可是没想到老人说啥也不去,并且强调说:“我哪也不去,除非让我去浦淑芹家。”听到这些话,浦淑芹夫妇心里犯了合计“我家自己有两个老人了,还有两个孩子,家里就靠侍弄几亩农田过日子,经济本来就不富裕,再多一口人,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但看着赵淑莲老人那无助的样子,她的心又软了。回到家后,她与丈夫说,“人老了不容易,就当我又多了个奶奶吧。”就这样,赵淑莲老人来到了浦淑芹家。随着年纪的加大,三位老人的身体都不算很好,尤其是赵淑莲老人的精神还有点小问题,卧病在床,吃药打针是常事,为了预防老人有个感冒发烧的,浦淑芹还经常备有一些相关的药品。

有舍有得,无怨无悔

赵淑莲老人在浦淑芹家整整呆了十九年,十九年来浦淑芹的父母相继去世,儿子结了婚,又有了自己的孩子。浦淑芹的儿子在云南当兵,儿媳是重庆人。为了照顾赵淑莲老人的生活起居,儿媳妇生孩子她都没有去伺候,孙子生病也不能前去探望,在亲情方面有所缺憾。儿媳妇经常发牢骚,和自己的儿子发生争吵:“我也需要爱,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可是,他们却在照顾一个与你们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不顾自己的亲生骨肉,我不在这个家待了。”当兵的儿子听到这些话,对自己的妈妈也有些想法。左邻右舍也很不理解浦淑芹,都在议论,不去照顾自己的儿媳妇,却悉心照料一个非亲非故的老太太。她知道这些事情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流言蜚语并没有打消浦淑芹照顾老人的念头。她给儿子打电话,劝说儿子要多照顾媳妇,理解她自己带孩子的不易,是我们亏欠了她,她也是女人,需要关心和呵护,等家里的农活忙完了,让你爸在家照顾你的太姥姥,我去帮忙带一段时间小孩,让儿媳妇也轻松轻松。儿媳妇渐渐理解了婆婆的想法,没有了怨言,邻居们也被这位有大爱精神的浦淑芹所感动。在岁月的磨砺中夫妻俩相互扶持,恩爱包容,尊老爱幼,与邻里关系相处融洽,成为当地人的榜样。

创造财富,共同致富

浦淑芹是个敢想敢干的女人,是思山岭街道南沟村第一个养鸡户。她认为妇女不能就这样在家闲着,要给自己找一份工作。听说养鸡能赚钱,她就在自己的院内建起了鸡舍,不懂技术,就坐上火车到沈阳养鸡场学技术,回到家里与丈夫商量买鸡雏,寻找一条致富路。丈夫姜远铎说:“养鸡风险大,咱们缺少资金,又不懂什么技术,不能干。”浦淑芹却说:“不担风险怎么能致富,我是认准这个项目了。”她没有听丈夫的劝说,自己的钱不够就和自己的亲戚借,凑了三万多元钱,进了鸡雏、饲料,开始养鸡。头一个星期浦淑芹每天和鸡雏生活在一起,鸡雏长的很好。有一天突然刮起了大风,把小鸡雏吓着了,小鸡开始不吃食了,生病了,浦淑芹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可把她急坏了,四处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浦淑芹终于把小鸡的病治好了,邻居都说操着心、上着火,又不一定稳挣,图个啥?浦淑芹认为既能在家照顾老人、又能养鸡赚钱,一举两得。头一年出栏四批鸡就把借的钱还上了,她开心极了。2007年老人突然有病送往医院,为了照顾老人,鸡舍的鸡都得病了,赔了一万多,但她却说:“只要没有失去亲人,钱赔了还可以再赚,不算什么。”他们夫妻俩的鸡越养越好,致富不忘乡亲,浦淑芹主动把养殖技术传授给邻里乡亲,带动大家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