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而又伟大的乡村教师

——记市第七中学教师王典奇

王典奇,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为了学生,他每天上班花费3个小时往返于距离市10余公里的桥头镇,十五年如一日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为了班级管理和建设,他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让离异家庭的孩子得到温暖

王典奇曾经带过的九年一班,班里共有41名学生,近20人遭遇家庭离异重组,无法得到应有的家庭关爱。面对现实,他经常要担任“二爸”的角色,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王典奇经常进行家访,桥头镇各村各组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学生小涛与父亲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看到父亲劳累的身影,他决定辍学去打工,父亲对小涛的想法无无可奈何,不得不向王典奇求助,让他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为此,王典奇连续7次来到小涛家里,每一次家访他都要经过泥泞崎岖的山路,在无数次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后,终于感动了小涛,使他重返校园。2013年3年,小峰的父母离异,由于缺少家庭的关爱和约束,小峰这颗年轻好动的心开始迷茫。伴随而来是厌学、自残、处对象、打架,他每天都在伤害着别人也在伤害着自己。联系家长父母相互推诿,爷爷奶奶无力管教,面对现实,王典奇在自己积极做思想工作的同时,派了几个平时和他很好的同学当“卧底”,一边实时掌握他的思想状况,一边对他进行劝说。小峰终于渐渐摆正了心态,重新融入到班级这个位集体当中。

离异家庭的孩子总是缺少关爱和照顾,有的学生发型不合格,他领着去剪;有的校服太脏,家长没时间洗,他给洗;有的学生患病,家长没有时间看医生,他带着去看;孩子离家出走,父母离异后各自推诿,他去找。王典奇记不清多少次看着孩子的父亲因无法管教孩子而在他眼前流下泪水,记不清多少次听到孩子母亲在电话轻声哭泣。对单亲的孩子,王典奇像父母一样对他们关心爱护,用自己的行动去温暖他们的心灵。

让智力障碍的孩子留住尊严

每名老师都喜欢优秀的学生,但并不是每名学生都是优秀的。班里有个叫运泽的学生,他父亲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母亲智障离家出走下落不明,父子俩只能依靠低保维持生活。由于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他的智商、情商、行为举止与同龄人有很大的差距。刚接触到运泽时,他手中拿着一只活着的虫子跑来问:“老师,你看这个有意思不?能好吃不?”还没等王典奇回答,他快速地将虫子放进了嘴里。王典奇一时惊呆了,从来就没有见过这样的学生,但很快反应过来,冲过去把他嘴里的虫子抠出来。接下来的日子,他的种种行为总是让人无法理解,经常嘿嘿傻笑,用水盆喝水,啃石头,在垃圾桶里翻食垃圾。他跑步不能拐弯否则就摔倒,让周围的老师同学们即惊讶又恐慌,都避而远之。看着这个没有感受过母爱的运泽,身为教师的王典奇绝对不能让他第二次被抛弃。为了深入了解他,王典奇经常伴他左右,上下楼看着,防止摔倒,陪他聊天。看他找垃圾吃,便立刻阻止,领他去超市买吃的。王典奇时常去运泽家走访,逢年过节送去钱、粮油、衣服等,让生活贫困的父子俩能够和别人一样过一个快乐的新年。

让失去信心的孩子健康发展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经常有学生对王典奇说,“我不想学了,别管我了!”曾不止一个家长对他说,“孩子笨,学不进去,看来是没啥出息了!”王典奇总是对家长和孩子说:“考高中和大学虽然不是唯一出路,但掌握知识,学会做人才是根本。”

由于学校地处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有限,学生们学习习惯差异较大,家庭教育缺失严重,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弥补家庭教育缺失,是王典奇工作的重点。从2005年至今,在班级管理上,他在班级中提出“对已严格,对事负责,对人感恩”、“先成人后成才”等口号,利用晨检、班会等时机,通过讲故事、看视频、大讨论、写总结等方式,教育学生要明事理、有礼貌,让那些自暴自弃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希望,完成学业。

育人依靠严抓和关爱是不够的,改变他们学习生活习惯是重点。习惯的养成依靠说教是单薄的,更要进行方法的指导。针对一日常规,王典奇提出了“八先八后”做法,即:见师长,先立正后行礼;下课时,先准备后离开;回教室,先深吸后学习;课后时,先复习后作业;考试时,先写名后审题;做内务,先分类后整理;见难题,先自助后求助;遇争执,先冷静后反思。散漫惯的学生们开始并不适应,时间久了,也就养成了习惯,看着思想慢慢步入正轨的学生们,王典奇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从教十五年,每当自习课上,听到教室里沙沙的写字声,看到学生们躬身投入的背影;每次家长会上,看到满是老茧的双手,听到一声声发自肺腑的感谢,王典奇由衷地感到在这个山村里,自己是被需要的。作为农民子弟的老师,自己有责任、有义务让他们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以良好的素质、完善的人格、健康的身心走进大学、走入社会,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享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