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善良的心奏响家庭和谐美满的乐章

——记桓仁县桓仁镇刘家沟村村民于淑华

她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三十年如一日,与丈夫守护相望,患难与共,奉养着双目几乎失明的婆婆、两个儿子和侄儿,她用自己的行动,为这个特殊的家庭,填补了浓浓的爱与希望,她就是桓仁镇刘家沟村村民于淑华。

肩负家庭重担,培育儿子成才

今年53岁的于淑华,1984年与同村青年孙连华结婚。婚后她们在南坎子盖了三间房与公婆分家另过。公婆与小叔子两口子一起生活。1988年公公去世,1989年小叔子也因病去世,撇下18个月大的儿子,还欠下1.5万多元外债。半年后,小叔媳妇外嫁他人,婆婆一人照顾孙子,又操持家务,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为了减轻婆婆的负担,使她老人家晚年幸福,同时也为了侄儿能有一个较好的成长环境,她和丈夫商量,决定与婆婆、侄儿一起生活。于是,1989年他们卖掉了房子,替小叔子还清1.5万多元的欠债,搬到了婆家,组成了新的家庭。从此,于淑华把侄儿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让他同样享受着母爱。侄儿比她的大儿子小三岁,他们把他排行老二。从他学话时起,他就随大哥叫于淑华妈妈,每叫一声她心里总是甜滋滋的。1994年,于淑华的小儿子出生了。老大、老二都上了小学,家里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她丈夫没什么手艺,只能在土地上作文章。于淑华家共分得3.6亩承包田,为了使有限的土地创造出更多的收入,他们在宅基地附近的地上建大棚,春天种植一些小菜出售,其它的旱田他们实行套种,比如粘玉米套芸豆,待粘玉米卖完后,玉米杆做芸豆架,再卖芸豆。萝卜套种茄子,待萝卜卖完后,茄子可在秋天上市,价值很可观。可以说,从春天到秋天,于淑华和丈夫没有闲着的时候,丈夫骑三轮车到县城卖菜,她在地里干农活。他们就是靠这3.6亩地的收入,维持家庭日常开销,供3个孩子上学。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他们的大儿子孙瑜考入沈阳建筑大学,2008年毕业后,现在调兵山市铁煤集团工作。二儿子(也就是她们的侄儿孙旭)2009年从辽宁科技大学(专科)毕业。由于就业压力大,二儿子像家里提出升入本科学习。于淑华当时想,如果孙旭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她不会同意他再念本科,找个岗位就业就算了,因为在经济上他们确实力不从心。但是,孙旭是他们的侄儿,是他们一手把他养大成人的,早已把他当成亲生儿子,他也把他们当成亲身父母。所以,无论如何他们也要满足他的要求,尽父母应尽的责任。于是,于淑华欣然同意了孙旭专升本的请求。她告诉孙旭,儿子,只要你想继续念书,我们就供你,不管再苦、再累、再难爸妈都能克服,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2011年孙旭本科毕业,现就职于沈阳兴华航电公司,还处了女朋友。她的三儿子孙源201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沈阳工业大学。

伺候婆婆,任劳任怨

于淑华和丈夫结婚30年了,生活中难免遇到一些琐事,磕磕碰碰的事也常有。但是每次产生矛盾时他们都心平气和的相敬如宾、和睦相处了30年。在他们的教育和影响下,她的3个儿子之间从没有打仗骂仗的事情发生,与同学之间也没有打过闹过,是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好学生。他们不仅家庭和睦而且人人勤俭持家,过着简朴的生活。于淑华和丈夫近20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她所穿的衣服和鞋都是娘家妹妹和小姑子给的。他们的三个儿子了解家境,理解父母,从不乱花钱,从来不攀比,没买过几件新衣服,几乎都是穿校服,很少买小食品。2009年末,她的三儿子孙源考了全年组第三名,姑姑奖励给他50元钱,他用这50元钱到书店买回了学习书籍。每逢假期,他们都帮父母到地里干农活,从无怨言,可以说三个儿子个个都是懂事的孩子。

于淑华和丈夫对婆婆也非常孝敬。一直以来,婆婆帮助他们拉扯孩子,为他们付出了很多。由于婆婆年轻时眼睛高度近视,所以,60岁以后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于淑华就什么活都不让她干,精心伺候着她。她舍不得买衣服,也要给婆婆买,总是让婆婆穿得干净利落,不让人笑话。于淑华常想,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一代代传下去,只有这样,等到她老了那一天,儿女们才会像她孝敬老人那样孝敬他们,在于淑华的影响下,三个儿子对奶奶也很敬重。放学后,他们都围坐在奶奶身边嘘寒问暖,给奶奶捶背、洗脚。大儿子和二儿子工作后,每逢年节回家都要给奶奶买些可口的点心。

于淑华的事迹不惊天动地,她也从来不说什么豪言壮语,可她无私的爱和善良的心却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传遍全村的大街小巷,成为村民效仿的榜样,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誉和一致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