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孝行中彰显博大

——记桓仁县普乐普镇瓦房村五组村民宋淑华

在普乐堡镇瓦房村,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十年如一日照顾体弱多病的婆婆,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如今,村里人都夸她是孝媳、是贤妻良母。她对长辈的孝心,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孩子,还感染着周边的群众,她就是普乐堡镇瓦房村五组居民宋淑华。

十年如一日,她悉心伺候公婆

宋淑华1970年2月出生在普乐堡镇瓦房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宋淑华虽然读书不多,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父母的教育熏陶,耳濡目染下,自幼就是一个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爱幼的女孩。1989年,19岁的她嫁给了同村一个比她大4岁的小伙邱庆家,婆家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年过六旬的公婆纯朴热情、开朗随和,虽家境贫寒,但夫妻和睦,婆媳关系融洽,家庭很是幸福。然而,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1998年,69岁的公公因突发脑出血,未等送到医院便已离世,74岁的婆婆一时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精神受到严重刺激,变得喜怒无常,经常耍性子,无故发脾气,宋淑华无条件的顺着婆婆,她知道婆婆不是存心的,只因为公公过世对婆婆的打击太大,所以她不埋怨婆婆,总是陪着她,哄着她。做饭时,总是依着婆婆的口味,把菜做的烂烀可口,每顿饭第一碗饭总是盛给婆婆。有一次,婆婆耍性子,做好的饭菜不吃,非要吃面条,丈夫看不过去,就说“不用做,你这干完活就很累了,妈不吃说明她不饿”,可宋淑华马上放下碗筷,去给婆婆做面条了,事后媳妇劝他“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只要老人能健康的活着,就是我们做儿子儿媳的福分啊,而且我们也都有老的那一天,你不想儿子也这么说你吧!”,丈夫听后很是惭愧,在心里暗暗敬佩自己的媳妇真是孝顺有耐心。照顾婆婆再苦再累,宋淑华从未抱怨一句,也从未说过婆婆半个不字。

公公刚去世时,婆婆不吃不眠,整天以泪洗面,宋淑华担心婆婆想不开,于是日夜陪伴着婆婆,苦口劝导,耐心疏导,对她说“你还有我们,我们会照顾你、陪伴你。”在儿媳的劝说疏导下,婆婆慢慢摆脱了阴影,不再愁眉苦脸、闷闷不乐,重拾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生活慢慢走上了正轨。

任劳任怨,她用孝心支撑起整个家

自1998年公公去世起,到2011年婆婆去世,十几年的时间里,宋淑华一直伴在婆婆左右,无微不至地照顾她,从不言弃。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谢文英老人却是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有孝儿媳,宋淑华十几年如一日的照顾她,毫无怨言。婆婆在世时,宋淑华既要服侍婆婆,又要干农活,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婆婆有用热水洗脸的习惯,宋淑华每天都会烧好水,把热水端到婆婆跟前,等婆婆洗漱完,把做好饭菜端到婆婆面前,照顾婆婆吃完饭后,把家里的鸡鸭鹅猪都喂上,赶紧下地干活,晚上回来,顾不得休息,赶紧做饭,喂家禽,收拾家务,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忙得深夜才能睡觉,她就这样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任劳任怨。把婆婆的吃喝拉撒睡无一不安排得妥妥当当,家里也打理的井井有条。

十几年来,因为要照顾婆婆,宋淑华很少外出,即便是离家不太远的娘家,她也很少回去,就算回去,也是匆匆去了,又匆匆回来,从不在娘家过夜,她担心丈夫照顾不好婆婆。为了让婆婆过的舒心,生活多些乐趣,她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放专门放在婆婆床头,陪她解闷。这些年,丈夫常犯胃病,也常需要宋淑华的照顾,他看着宋淑华忙里忙外,消瘦了不少,很是心疼,他对媳妇说“虽然我是男子汉,但却是你支撑起了这个家。”

宋淑华用十几年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她的孝道,印证了她的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的尊老爱幼、淳朴真诚。

孝老敬老,她在传颂中放光芒

26年婚姻生活可谓风雨同舟。她和丈夫之间在生活中真诚相待、互敬互爱,对婆婆孝顺备至。她知道,家庭和谐是最重要的,婆媳关系是家庭和睦、幸福美满的要素之一。自从结婚后,就和婆婆住在一起,家境虽不富裕,但从不在老人身上吝啬,生活上总是尽量满足老人的需求,常为老人梳洗,剪发,剪指甲。在宋淑华的精心照料下,婆婆活到87岁,老人在临终时说“儿媳就是我的好女儿,她是好人,好人有好报呀!”,左邻右舍都说要是没有宋淑华的照顾,老人不可能活到这么大岁数,周围邻居看着宋淑华的辛苦付出,问她这么做值吗?她只是淡淡一笑说,婆婆就和我自己的亲妈一样,对亲妈好,照顾亲妈是理所当然,哪有什么值不值啊!

她的故事在村里传开了。大家在传颂中受教育,在传颂中受感动,在传颂中升华思想,在传颂中学习榜样。大孝至爱,大爱无言。没有泣天感地的事迹,她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农村妇女,做着她认为该做的事,把“孝”字深深地刻写在自己的人生字典里,她的行为演绎和诠释了孝的艰辛和动人,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爱满天下,孝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