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不离不弃的好儿媳

——记本溪县东营坊乡宫堡村村民王祥红

2012年,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人代会上,一位新任人大代表青涩却坚定,她言语不多,但总能让人感到一丝轻松与淡然,与她交流时柔和的,不疾不徐,谈话便进行得顺畅又自然。她叫王祥红,家住在东营坊乡官堡村,这一次她提出的议案跟她本人一样,朴实却很实际。在东营坊乡,她已经被公选为“好儿媳”、“好孙媳”和“好婶娘”了。

任劳任怨挑重担,不离不弃好媳妇

2000年,26岁的王祥红经人介绍认识了她现任的丈夫。或许是一见钟情,或是一见如故,王祥红决心嫁给他。当新婚的喜悦逐渐散去时,王祥红有些傻眼了,丈夫上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一个大哥,下有离异的大伯哥领个三、四岁的小男孩住在一起。家里十分贫困还不算完,但公公婆婆两个全是聋哑人,而且有智障。“人太多,事太多,真的有些承受不住了。”婚姻似乎并不是只有爱就可以“饮水饱”的,一大家子的人都要张嘴吃饭。那一年奶婆婆已经71岁,这个家里顶梁柱的“头衔”迟早要落到自己头上……

王祥红不是没有打过退堂鼓,婚后生活的压力曾经让她“逃”回娘家半个多月的时间。然而冷静过后,她还是选择回来。她跟娘家借了些钱,先买了辆三轮车。王祥红从来都是个不服输的人,她这次回来,是真的下决心要好好生活,开创出自己的幸福了。王祥红的这口气鼓得足足的,一丝一毫都不舍得泄去。爷爷不久就去世了,奶婆婆因此也倒塌了精神支柱,双目逐渐失明,双耳也不玲珑了,大多时间都要瘫在炕上;公公婆婆依旧是每天笑嘻嘻的样子,不说话,也听不到,不懂得哑语,只能瞎比划着互相猜意思;自己的孩子刚刚足岁,为了贴补家用,丈夫经常外出打工,家里地里的活都要王祥红自己操劳;大伯哥外出打工,留下不满5岁的儿子在家,“娘婶”的称谓,在那时候更偏向在“娘”这个字上……

一大家子人,光是喝水,一人一杯就要半暖壶;光是吃饭,一人一碗粥就要一碗米,一人一口菜就是少半盘;光是洗衣服,一人一件,就要洗上半个钟头……一天又能有多少时间呢,一个人又能有多少精力和体力呢。王祥红的父母不愿意她嫁过去是情有可原的,天下哪有父母舍得子女如此操劳,他们更想不到的是,王祥红竟然坚持了下来,而且做得如此之好。

久病床前好孙媳,用爱支撑一个家

奶婆婆生公公的时候难产,当时的接生技术基本为零,都是靠村里的稳婆用手推肚子的土办法。所以公公生下来的时候就成了聋哑和智障,奶婆婆的身体也因此受到了重创,小便不能自己,天天都要带着尿布,而王祥红每天都要洗尿布。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有时候并非是子女不愿意尽孝,老年人上了岁数,很多麻烦的事情是长期的,擦屎端尿一天可以,十天呢,一个月呢,一年呢,十年呢?

久病床前有个孝顺的孙媳妇——王祥红。一日三餐,王祥红做好了就端到奶婆婆面前,喂她吃饱后自己再吃;每天晚上,打来热水给奶婆婆洗脚;一个星期,为奶婆婆洗一次头;奶婆婆爱吃绿豆糕、山楂糕、油茶面,手头再紧,只要奶婆婆吱声了,王祥红立刻买回来送到她嘴边……

公公婆婆每天是“快乐”的,和王祥红熟悉后,高兴地接受了她,彼此之间也逐渐发明出“专用”的哑语来。“他们只是不会主动干活而已,给他们领到菜地去,他们就知道给菜浇水了。”王祥红对公公婆婆的语气永远是宽容的,理解的。有时候,连她的丈夫都会没有耐心,发脾气,王祥红却总是站在公公婆婆这边,维护他们的那个人。

这十几年间,王祥红还带大了侄子和自己的女儿。如今侄子已经成年,到外地打工去了。女儿也已经小学5年级,在王祥红的耳濡目染下,小女儿放学回家后已经会主动地伺候太奶奶了。有她在,这个家才没有散,有她在,这个家才是个家。

冰心老人说过:“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王祥红就是这样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在困境中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将这个家照顾的温暖幸福,她再次弘扬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用无私的爱,强烈的责任感、顽强的毅力谱写了生命动人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