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一个她坚持了7年的信念

——记本溪县东营坊乡东营坊村村民张文环

问起东营坊乡东营坊村的老户,“知道老池不?”,人们大多的反应是竖起大拇指,赞上一句“老池啊,以前他可是个要强的人。”再问道,多久没有见到老池时,人们不免又叹上一句“可得有6、7年没见到他了,真是可惜了他这么好的人了啊,也多亏了他有个好媳妇啊。”这个老池叫池仁胜,在1999年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外号叫“愚公”。他的妻子叫张文环,是东营坊乡亲们共同评选出来的“好妻子”。

突发车祸,结发妻子不离不弃

池仁胜外号的来源很简单,跟那个“愚公”的成语一样,所不同的是,老池这个“愚公”把一座大山给填到了大坑里。填坑的动机是池仁胜家准备盖房,他们相中的地方原本是一个大坑,大坑的后面原本是一座大山。曾经有人戏称,“要是把土山扣进坑里,倒是正好两就和了。”结果就是这句戏言,东营坊村的“愚公”诞生了。老池每天早上推车担土搬石,干一个多小时,然后忙活农活去,一年后。大坑和土山都消失了。不久后,老池家的房子在这里落户了。池仁胜的身体很好,不然哪里担得起“愚公”的称号;张文环也是个勤快人,里里外外一把好手,盖房子时拉的“饥荒”,在她的操持下,几年时间就还清了。 

老池是一个闲不住的人,2006年初秋,池仁胜跟张文环一合计,觉得入秋了容易上火,便赶上马车,到山里去采些菇娘,打算回来熬水喝。两口子都是干活人,对山里的情况都很熟悉,中午之前就弄了一大堆,搬上马车去,准备回家吃饭。仍旧是轻车熟路,在往返了几十年的路上,池仁胜和张文环都很高兴,却不知那不测的风云已经掩盖了过来。

新开岭隧道,这个让池仁胜夫妇永远难忘,却再不曾到过的地方。在那里,老池家的马车被一辆飞驰而来的轿车撞得破碎不堪,池仁胜张文环二人都受了重伤。刚刚被送到医院时,池仁胜表现出来的状态要比张文环好很多,甚至连手术前需要签字的文件,都是他自己签的,但那也是他最后一次签名了。之后,池仁胜和张文环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池仁胜开始是长时间的昏迷,等醒来之后,除了左手,他几乎完全丧失了对自己身体的支配能力,即便是说话也办不到了;而张文环失去了右手食指,腰也受了重创,整整调养了一年多的时间,才逐渐恢复过来。但那仅仅是可以照顾自己和丈夫的程度而已,下地干农活和重活是再也不能想象的了。

虽然被及时送医,保全了性命,但从那之后的几年里,无数次的,这对夫妻并非没有后悔过当初为何要坚持着活下来。然而他们总是坚持了下来,为了彼此,为了子女。

一场车祸  成就了一生的承诺

从调养好身体的那天起,张文环没有一天离开过丈夫的身边。池仁胜因为瘫痪的缘故,只能卧床不起,张文环也几乎没出过自家的院子,最远的地方是走到家门口不远的小河那去洗衣服,也是洗过之后很快就赶回家中去了,她实在是无法对丈夫舍弃,便只能对悲惨的命运高昂起头颅。

照顾一个人是体力活,但想照顾好一个人,光付出体力是绝对不够的。首先需要的是耐心,池仁胜以前是个要强的人,好动的人,突然之间被困在床上甚至不能说话,他的精神和心理上一时间无法适应,开始的时候他有些暴躁,虽然他已经无法将“暴躁”这种情绪宣泄出来。但几十年的夫妻,光是眼神,张文环就知道池仁胜在想些什么。于是一次次的,她忍受着内心的痛苦,用残缺了食指的右手,安抚池仁胜,最大限度的给他一份温暖去“放肆’。

其次是细心。一日三餐,要把饭菜送到丈夫的嘴里看他下咽,饭菜要冷热适中,咸淡适度;喝水是同样的做法,只是更频繁一些。吃喝之后是按摩,每天要帮丈夫翻身,在他不能自主的时候,让他的身体活动起来以免染上褥疮。做麻烦的是排泄,丧失了身体控制力的池仁胜,大小便是失禁的,这就导致张文环每天要给他更换3、4次衣服,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池仁胜并没有很多衣服,所以这些换下来的脏衣服要立刻清洗了,然后晒干,以备使用;最后是睡觉,从2006年车祸之后,张文环再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起初是自己身体难受的半夜里疼醒过来,然后是为了照顾丈夫,不得不晚上起来几次,多加关照。

一年冬天,家里没有水,河里的水也很浅,为了给池仁胜洗衣服,张文环便端着盆朝上游走去。但是天冷地滑,张文环一个没留神,摔倒在地。多年的辛劳,对命运的不甘在这一摔中一起找上门来,瞬间就击碎了张文环的内心,让她失声痛哭,她真的想到了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一瞬间的解脱。幸好女儿看到母亲去洗衣服半天都没有回来,出去寻找,正瞧见张文环一边痛哭,一边对着苍天哭诉。做女儿的又如何不知道母亲的做法,她连忙上前好生劝慰。看着眼前女儿焦急的表情,想着家中丈夫憔悴的身影,张文环终是又站了起来,擦干眼泪,洗净池仁胜的脏衣服后,再次回到他的身旁,重新捡拾起那夜以继日的辛劳和无望。

就这样,夫妻二人携手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彼此谁也离不开谁。张文环用坚持和信念,为丈夫、为全家、也为自己谱写出更美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