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文明联播
在冰火变幻中领舞铁流——记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炼钢厂连铸高级技师唐殿臣
发表时间: 2017-08-30 作者: 已有9370484阅读

连铸,是一种把液态钢水连续浇铸成固态钢坯的工艺简称,时至今天,这项技术被应用到本钢板材炼钢厂的炼钢生产线已经有19年了。不久前,记者受邀走进本钢板材炼钢厂连铸一车间铸机工段,才真正见识到了铸机作业时那令人深感震撼的画面:当耀眼夺目的火红钢水从钢包中流入下一道工序,伴随着水冷结晶器的喷水冷却以及拉矫机刚劲有力的有序拉抻,只见原本流动的帜热钢水在工人们的精心塑造下,逐渐化身为一条条姿态挺拔的钢铁“长龙”。

一个“连”字,道出了这项工艺的最大特点,也细致入微地刻画出连铸机前每名钢铁塑造者的那份可贵的坚守。唐殿臣,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当他把一页页翻过的日历积淀成自己厚厚的履历时,他也向厂里递交出一份又一份优异的成绩单:在他的监督指导下,铸机丁班1流创造了2197天、32955炉无漏钢的最高纪录;2006年和2008年,两台铸机全年无漏钢,在全国钢铁行业处于领先水平;2009年,他作为本钢板材炼钢厂专业技术人员远赴江西萍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做技术援助,被该公司聘为板坯连铸机开工专家并顺利达产,为提升本钢集团公司的连铸技术在全国同行业中的影响力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009年荣登辽宁省高科技人才库;2010年被本溪市政府聘为同行业连铸工首席工人技师;2010年获本溪市杰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称号……

凭借这些闪光的成绩,可见唐殿臣的过人之处,不过在取得这些优异成绩的背后,也凝聚着他千百个日日夜夜的努力钻研以及无悔付出……

连铸机上的“当家人”

说起炼钢人,留给人们的印象大多是体壮如牛、脸色黝黑,可初见唐殿臣时却颠覆了记者对炼钢人的传统印象,他身材偏瘦、皮肤白皙、谈吐不凡,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的职业,走在大街上与他偶遇的人或许很难猜到他具体是干什么的。唐殿臣挺健谈的,采访时不管话题扯得多远,他总会慢慢地绕回到连铸这个专业上来,不妨让唐殿臣给我们露两手,你或许就会明白连铸这道工艺难在哪里以及为何说他技术过人了。

在连铸生产线上,工人们最怕遇到的便是板坯出现漏钢了。外行人可能不太清楚漏钢是什么概念,就好比说,你在包饺子的时候,面皮因为承受不住肉馅的张力导致馅料外漏。而连铸铸钢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液态钢水不能瞬间凝结成固态,当钢坯刚刚被浇铸成型以后,内部还存在着液芯,它通常需要被拉抻出去二十多米才能完全凝固,倘若坯壳由于某种原因不慎破裂,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液芯外漏,导致连铸作业发生重大的生产事故。过去,本钢板材炼钢厂有一台四机四流的矩形坯连铸机,2005年开工后频频被开浇漏钢所困扰,据当时在场的工人回忆说,每当钢水进入结晶器冷却并从中脱离时,就会产生液态钢水冲破坯壳的现象。“哎,查了一大圈,始终查不出为啥会这样。”经过数次排查,有工人无奈地说。

工作在连铸一车间铸机工段的人基本都了解唐殿臣的性子,他从骨子里就是一个不愿服输的人,但凡遇到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总会试着另辟蹊径,向成功之路挺进。那段时间,查找专业资料、认真走访现场是唐殿臣最常做的事,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便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外国专家设计的开浇冷却槽冷凝效果过强,使液态钢水到达结晶器时,还没有充分流淌就已经凝固并产生空心区域了,这样一来,坯壳受到外力作用,空心部位很容易便裂开了。“我们曾尝试用提高钢水温度的办法,希望减缓冷却的速度,可是效果却没有预想的那样好。”

屡遭挫败后,唐殿臣连续几个夜晚都是失眠的状态,他在心里暗暗地告诉自己:“不要泄劲儿,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站起来!”几天后,通过悉心研究和严谨论证,唐殿臣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打破原来的壁垒,重新设计出符合这台连铸机的生产模式。此话一出,令不少工友都瞠目结舌,有人不禁问道:“这……这能行吗?”当然,唐殿臣提出技改也并非头脑一热,而是事先通过大量计算掌握设备革新后的冷凝系数、冷却量以及冷却效果等等。最终,他选用弹簧代替原开浇槽进行引锭封堵,自行设计了一套冷却系统,使矩形坯连铸机的开浇漏钢率骤然下降并且趋近为零,间接为厂里节约了大量成本。“殿臣,干得漂亮!”工人们欢呼着、呐喊着,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庆祝唐殿臣为厂里立下大功。

“是什么支撑着你和你的班组在两千多个日夜保持了无漏钢的最高记录?”听到记者的提问,唐殿臣是这样回答的,“是过硬的技术和科学的操作方案。想要避免漏钢事故的发生,不是举一人之力就能实现的,而是要提高班组全体成员对连铸工艺的操作标准,通过以往的经验和生产反馈的数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让操作工严格参照方案给出的标准执行作业。”他还说,身为连铸机的操作者,要努力做到“精、细、狠、准”,既要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也要第一时间做出判断:我需要怎样去做,用怎样的方式才能克服不利因素的干扰。“在现场,留给你思考的时间只有短暂的几秒钟,可以说,赢得了时间,才能稳稳地解除事故隐患。”唐殿臣表示。

当然,连铸工的工作更是个操心活儿,因为一块钢坯想要达到国家及行业的标准,不仅需要作业者适时控制钢水的成分、温度和拉矫机的拉速等,而且也要与几十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干扰因素进行周旋。最终,产出的钢坯不能夹杂气泡、合金中的各个组成元素在结晶时要分布均匀、浇铸时钢中不能发生氧化反应……否则,就是废品。当然,诸如这些注意事项,说起来容易,真正实施操作时却十分困难,单单是控制其中的某一项,就要准备出多种方案逐项进行试验。“一旦出现肉眼观察不到的因素或者不便于直接控制的因素时,该如何处理呢?”记者问。唐殿臣给出的回答也很简单,“对表象进行分析,凭借经验去判断。”

春华秋实,24载勤学苦练让唐殿臣有了连铸机上“当家人”的美誉,面对厂里以及社会给与的肯定,他感慨说:“我在职业生涯中的成长,就像连铸铸钢的过程那样——循序渐进,最终得以实现质的蜕变。”

鲤鱼跃龙门

在本钢的连铸生产线尚未投入建设以前,厂里采用的工艺形式为传统的模铸,也就是说,把液态钢水直接浇铸到模具中冷却成型。

1993年,唐殿臣从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本钢板材炼钢厂,从事的便是模铸铸钢工作。起初,他对这项工作多少有些惧怕,一进车间,滚滚热浪扑面而来,弥漫在空气中的粉尘游走鼻端,尤其是那钢包中翻滚的钢水,时而欢腾喷溅,时而缓缓流淌,时而状如火舌,令人连半步都不敢靠前……好在唐殿臣的适应能力很强,没过多久便熟悉了环境。

到了1997年,本钢建成连铸生产线并于1998年正式投产。当第一炉火红的钢水被浇铸到新建的连铸设备上,当第一块连铸钢坯被成功拉塑成型,当本钢的这项新工艺率先领跑于同行业时,本钢人如同打赢一场大胜仗般热血沸腾。后来,这则消息不胫而走,在国内的钢铁行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谁能想到,本钢人在不经任何外援协助的情况下,仅用4个月便创下如此辉煌。“那会儿,身为本钢连铸生产线的第一炉开工浇铸人员,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历经了一年的赴外苦学,我终于有机会大展身手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唐殿臣记忆犹新。1997年,唐殿臣被厂里派往某钢铁厂学习连铸工艺,面对对方的“保守式教学”,他想尽了办法去突破“关卡”,希望把更多“真东西”带回本钢。生产时,他围在老师傅的一左一右,勤学勤问;休息时,有眼力见儿的他主动上前给师傅端茶倒水……相处的日子久了,老师傅也被唐殿臣身上的好学劲儿给打动了,他逐渐把连铸机上的一些基本操作任务安排给唐殿臣,而唐殿臣也特别珍惜每一次实践操作机会,他一边记录笔记,一边进行着“实战预演”。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唐殿臣装载着“沉甸甸”的连铸工艺知识和操作技术,学成归来。为了入选成为“本钢连铸第一炉浇铸人员”,唐殿臣干劲儿十足,他和大伙比着学、抢着干,一心想着如何提升自己进而更好地服务集体。

经历了岁月的锤打与磨砺,唐殿臣的连铸技术已是炉火纯青。2009年,江西萍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新上了一套连铸设备,由于前期经验不足,他们向本钢申请支援,当时,技术过硬的唐殿臣被领导选中,作为厂里的专业技术人才远赴江西萍钢做现场指导。历时两个多月,唐殿臣给萍钢的工人们手把手地传授技术,直到他们成功地浇铸第一炉钢水。“对方是怎样评价咱们的?”记者问。听罢,幽默的唐殿臣随之模仿起小品中的一句台词,“要说评价,那是相当的高了。”说完,他自豪地笑了。

24年寒来暑往,24年精耕积淀,唐殿臣从一个对连铸工艺一无所知的懵懂少年,晋升为同行业的技术外援,他用技术为厂里争了光,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做出了完美的一跃。

因为懂得所以感恩

在连铸一车间铸机工段,要说唐殿臣爱学习、爱工作的劲头,那可是出了名的。每当厂里从国内请来连铸方面的专家和教授前来授课,求知若渴的唐殿臣便会努力在培训当中汲取着知识的精华和养分;每当遇到连铸机大修、中修和抢修,他更是寸步不离,直到看着连铸机能够平稳的投入生产……采访中,当记者问道:“从业多年,有没有什么事令你感到遗憾?”眼前这个七尺男儿揉了揉眼睛回答道:“或许是平时太忙,让我没有更多时间好好陪伴家人吧。”

工作的忙碌使唐殿臣亏欠了家人太多太多,每到这个时候,同为技术工人的老父亲就会语重心长的安慰他说:“儿啊,你不用牵挂家里,放心去工作吧。记住,技术就是工人的腰板子,只有技术过硬了,咱这腰板子才能在别人面前挺得直啊。”对于唐殿臣的忙碌,家里人向来很包容也很理解,父母亲都是“嘴严”的人,即便那年母亲患病住院,他们也没有主动打电话告诉唐殿臣,直到唐殿臣下班回家发现一个人都不在,才致电妻子得知母亲住院的消息。要说唐殿臣的妻子,也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为了让丈夫有更多精力去开展工作,妻子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里的大梁;为了保证唐殿臣在倒班期间拥有充足的精神头,妻子时常会悄悄地拔掉家里的电话线,只为丈夫能够睡得好一点;每当唐殿臣心疼妻子,想去帮她分担一些家务时,妻子总会温柔地对他说:“你在单位忙了一天,还是我来干吧。”

在唐殿臣的脑海中,诸如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他说,生活在一起这么多年,自己早已和妻子达成默契,不需要太多语言去沟通,透过对方的一个眼神和一个状态,便可以知晓彼此的心中所想了。“我从来没有和她正式地说过感激的话,因为她懂得我的辛苦,我也感恩她的付出。”私下里,唐殿臣是个浪漫的人,他虽然嘴上不会说什么,但却经常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妻子的爱——悄悄准备一些小礼物给她惊喜。“在我看来,自己的家庭是一个‘小家’,而单位是‘大家’。感谢家人把‘小家’照顾得这样好,才让我有了更多精力来建设‘大家’。”就在采访接近尾声时,唐殿臣发出了由衷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