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文明联播
二户来觅古
发表时间: 2016-05-18 作者: 已有9411900阅读

每次赴桓仁途径二户来时,心中都有一种怅然的感觉。偌大的一个乡镇,街长五里,人烟稠密,周围群山环护,碧透轻流的富沙河,滋育着两岸的肥田沃野,本是古人理想的居处,却不见古人遗迹。二户来,或许这名字果然当真,最初只有二户人家,踪迹泥没,如今无从探求了吗?

  我不信。

  于是穿上胶鞋,带上罗盘、探铲、标本袋,摊开地图,向那避风向阳的山窝窝里走去。

  龙头山,给了我们第一个惊喜。

  山不高,海拔仅有300多米,三面是坡地,一面是陡崖,坡地多已垦作农田。农人耕植,手上的头锄头,常常碰响了碍事的陶片,他们不得不俯下身去,捡起那些陶片,远远地扔到地边。他们哪里知道,这山坡坡上,曾是古代一座村庄的所在。

  把一块陶片托在掌中,细细地审辨,那东西呈泛红褐色,烧制火候不高,内夹细沙,用指反复摩擦,滑腻腻的,胎土里掺有滑石粉。看过几件残缺的陶器口沿、底和耳,凭借积累的一点经验,我知道这是青铜时代的遗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龙头山地表散布陶片的面积很大很大,它告诉我们,当时这个村落,不是一般的小小山村,或许这一带的部落中心,就在这里。

  在龙头山上,我们还采集到了磨光石斧、石镞、打制石锄、网坠等石质标本,还采集到一种灰褐色夹沙陶片,质地稍硬,内无滑石粉成分,这种陶片,一般流行于辽东地区的战国时期。看来,龙头山上的人类历史,延续了许久许久。

  走下龙头山,又攀上了土门岭。两山相近,南北对峙。这里,也有陶片,也是一处青铜时代遗址。

  土门岭下有一小丘,高不及10米,圆圆的,仿佛一只倒扣的盔。当地人说,丘顶上曾有一块厚重的大石,磨盘样,不知何时被人弄碎。下挖,居然挖出了陶片。我们在那丘顶上转悠,想寻出几块被人丢弃的陶片,没找见,却意外地发现一只灰色陶碗,虽已残缺,但却让我们高兴得大叫起来。这是一件随葬品,这丘顶,原是一座古墓,那块大石,便是覆盖的墓顶。这种墓,人称大石盖墓,桓仁大甸子曾经发现过。看那陶碗的形制,估计此墓的年代,当在战国。

  沿土门岭东北行约1.5公里许,至拉古甲陈家沟,在一条小河岸畔的台地上,也有一处青铜时代遗址,面积不大,遗物却丰富,有陶片、石斧,还有陶鼎的残足。

  二户来镇西,有一个形似铁锅的山头,因形得名,人称釜山。山侧的地势缓斜,现为梯田。这里,也是一处青铜时代至战国时期的遗址,田垄中的遗物,唾手可得,有石斧、石锤、研磨器、网坠,最多的当然还是陶片。

  西汉末期,高句丽民族兴起于桓仁地区的浑江流域。二户来,作为高句丽初兴之地的西境,留下了彼时大量的遗迹。柳林子,是二户来辖属的一个村庄,村后有山,山上有城,人称高丽城。城不大,土筑,沿山脊回抱的城墙,多已坍颓,若不仔细观察,几乎见不出城墙的模样。这城,大概与高句丽交通路有关。二户来还有一个村庄,名叫高丽墓子。昔时,这里有一大片高句丽墓群,现已拆尽,历史的影子仅仅在村名中回闪。令人欣慰的是,在冯家堡子村头,依然有两座保存完好的高句丽积石墓,墓葬用碎山石堆筑,顶端压着一块大石。其中一座墓上,挺然生长着一株大树,双手合抱,方能量出它的粗细。不过,树龄与墓龄相比,相差甚殊,墓有几何岁数?恐怕当有一千七、八百年了。在龙头山,我们也发现了3座高句丽墓葬,一座是积石墓,筑在山脊上,另两座是封土墓,筑在山坡上。

  二户来,文物密布的地方。

  从二户来归来后,怅然的感觉消失了,案头的那张文物地图上,又多了一些圈圈点点。真想再次到二户来去,寻寻觅觅,找出更多的文物,在那片青山绿水之间,和古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