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文明联播
靰鞡鞋 靰鞡草 东北寒冬里的宝
发表时间: 2015-11-05 作者: 已有9411753阅读

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让读者知道了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靰鞡草,能和人参、貂皮相提并论,足以见得靰鞡草的宝贝程度。它是东北人的生命草”,让过去的东北人在大雪纷飞的冬季有了温暖的庇护。

靰鞡(wù la),来自满语对皮靴的音译,其实就是一种东北人冬天穿的土皮鞋,东北话往往把靰鞡的后一个字读成的音。

过去人穿鞋一般都是自家做,很少花钱买,但靰鞡却是例外。因为只有少数技艺熟练的皮匠才会制作,所以人们需要花钱购买或用农副产品交换。卖靰鞡的规矩也很特别,由于这种鞋穿时里面要絮草,与其他鞋相比又长又宽,只有大、中、小之分,没有具体的尺码,出售时按重量以旧制的两为单位计价,一般重为八两到一斤。

由于其制作及取材都比较方便,且穿用起来轻捷、保暖、耐实,因此,靰鞡曾在寒冷的东北各省流行数百年之久。上至可汗贝勒,下至农工商贾,几乎都穿这种鞋。据说,清乾隆年间的旗人均配装靰鞡鞋,不仅士兵极少有冻伤的情况,而且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御敌于外时,奔跑起来迅猛异常。

靰鞡鞋的保暖主要仰仗絮在鞋坑里的靰鞡草,这鞋也因此而得名——靰鞡鞋。

靰鞡草是辽宁东北部山区,以及吉林、黑龙江全境都十分多见的一种野草,俗称塔头草羊胡子草。通常,人们会将收来的靰鞡草扎成一手能掐的草把,吊挂晒干后备用,使用前需先将草把置于原木墩上,手持木锤,逐段反复施以敲打,当草叶变成松软的绒毛状时即可使用。

从古到今,有关鞋的汉字表述可谓不少——屦、履、鞵、屣、屐、鞋、靴等,说的都是穿在脚上走路时着地的东西,差别仅在于材质或款式,抑读音或写法不同。身为东北一宝的靰鞡草如今已经被淡忘了,而靰鞡鞋更是充满旧时光的恬静,恐怕只能在东北文化相关的陈列馆中得以一窥。

链接

靰鞡草的传说

传说早年完达山荒无人烟的时候,有兄弟二人冒着漫天风雪往老林深处挖野参。正是寒冬腊月,二人在老林里迷了路,眼看粮食吃完了,身上的衣服也开了花。到了夜里,风卷着鹅毛大雪,天太冷了,两人在林子里互相依偎着,弟弟先睡着了,哥哥却怎么也睡不着。他想,除非把两人的衣服给一个人穿,还能救一个人的命,否则两人都得冻死。于是,他脱下自己的开花棉袄,盖在弟弟身上,把剩下的一把小米留弟弟身边。又见弟弟的鞋袜破得挂不住脚了,就用镰刀把自己的头发割下,塞在弟弟的破靰鞡里。而哥哥却冻死在老林子里……

第二天早晨弟弟醒来,感到身上暖烘烘的,脚下也不像刀刮一样难受了。他抬眼一看,哥哥不见了,再一看,自己身上盖着哥哥的棉袄,脚上缠的是头发。他跳了起来,一边喊着哥哥,一边四下寻找。找到一棵大松树下,看见哥哥光着头,赤着身子,冻死在雪地里。弟弟抱着哥哥痛哭不止,最后扒开冻土块,埋葬了哥哥,又把哥哥的那绺头发埋在坟头。

弟弟悲痛地走出了老林,第二年春天,弟弟来给哥哥上坟,见坟头上的头发不见了,却在原地长出了像头发一样细茸茸的嫩草,只见那草随风摆动着,一个劲地往上长。弟弟想,莫非是哥哥怕我上山冷,叫我割下这草,拿回去暖脚?于是,他拿起了镰刀,割下这些又长又细的草,便下山了。以后,漫山遍野都长出了这种高高的细茸茸的草,穷苦的农民们都仿照弟弟的作法,用这种草垫鞋取暖,并把这草叫靰鞡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