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文明联播
上海工人替烈士尽孝本溪妈妈26年
发表时间: 2022-01-07 作者: 已有2179344阅读

“让烈士的母亲知道,还有人记得烈士,还有人牵挂着她……”

18cd5865ecea2a7b53ed68761bbd467

他,是上海虹口的一名普通工人;

她,是辽宁本溪一名平常的农妇;

是什么,让远隔千里的两个人成为母子?

又是什么,让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文明办要推荐这个普通的上海人成为“本溪好人”?

只因为这位平常的农妇有一个不平常的儿子——为救援被洪水围困群众而牺牲的革命烈士张金垠,这才写下了一段上海工人替本溪烈士尽孝26年的别样母子情缘。

感动 他们不能被遗忘

今年76岁的樊国梁是上海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1991年开始,他先后资助了两位烈士母亲,更明确表示要替烈士张金垠尽孝。“因为被烈士感动,想让她们知道,还有人记得她们的儿子。”

巧的是,这两位烈士都是抗洪抢险救人牺牲的,都跟石家庄装甲兵指挥学院有关:一位是刚从学院毕业的见习排长周丽平,一位是学院军务处正团职副团长张金垠。

樊国梁向记者回忆了两位烈士的牺牲经过。“周丽平是浙江人,1991年在安徽抗洪,他在淮河大堤上守了6天6夜,有一艘运送救灾物资的船搁浅,他去救援时被洪水冲走。那一年他才23岁,刚从军校毕业。”

张金垠烈士来自辽宁桓仁,牺牲时42岁。1996年河北赞皇发大水,为救援被困在河心孤岛上的9名群众,张金垠跳进浊浪汹涌、山石翻滚的大河,一次次被恶浪打到水下。尽管只要顺流就能游上浅滩,可是他一次次冒出头再次游向孤岛,却不幸牺牲。

两位烈士的牺牲都深深打动了樊国梁,烈士的家人也让他牵挂。他说,自己是个普通人,做不了太多,“就是想让烈士的家人知道,除了他们,还有人记得烈士。”

尽孝 26年初心从未改

周丽平牺牲后,樊国梁通过部队打听到了烈士母亲朱美娟的地址,化名“上海学雷”按月汇款资助,直到1996年朱美娟的经济条件好转,“她就不收我的汇款了,连续两个月都退了回来。”

而就在这一年8月,樊国梁得知了张金垠烈士的事迹,“牺牲时口袋里还有一张给母亲汇款的存根,老人还住在农村,条件很艰苦。”

樊国梁当即决定要替烈士尽孝。因为没有烈士母亲李桂兰的地址,他联系到烈士生前单位,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把100元钱寄到部队请他们转交。

在部队的帮助下,樊国梁和千里之外的李桂兰取得联系,这对特殊的母子就在电话里相识了。为了节省汇费,樊国梁每3个月给李妈妈寄上100元生活费,后来增加到200元。

现在看,这些钱不算多,但最初的时候,樊国梁每月工资也才100多元,后来工资涨了,可2000年他又下岗。“家里开支、儿子上学都靠妻子的退休金,儿子上了大学连手机、电脑都没有。”

即便这样,樊国梁依然初心不改。不仅如此,26年来,逢年过节樊国梁总是要给李妈妈寄去上海特产和一些营养品,他告诉记者,一开始不知道李妈妈身体不能吃甜食,还买了许多带糖的东西。

李妈妈八十大寿时,樊国梁正住院,特意从医院里跑出来给老人寄上了1000元钱;老人90岁时,樊国梁同样寄上了贺礼。

情怀 “我也有个军人梦”

其实,樊国梁一家在经济上并不宽裕。他只是一名普通工人,妻子汪春妹用他的话说是一名“赤脚医生”,工资也不高,儿子那个时候也在上学。

他说自己之所以对军人“情有独钟”,是因为自己也有一个军人梦,可家里只有自己一个男孩,虽然不是独生,却算是独子,因此没能走进军营。但是“我对军人一直很尊敬、很敬重,听到有军人牺牲、受伤就心里蛮难受。”

樊国梁说,有一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军人退伍后回到上海崇明,不幸患上了白血病,他得知后也寄去了自己的一点儿心意。

樊国梁的这种情怀也感染了妻子和儿子。他说:“我老婆蛮好的,通情达理,也蛮有骨气、蛮支持我,她说只要是做好事就支持我。”而妻子汪春妹却揭了他的“老底”:“其实起初我是不知道的,他一直都骗我。”

原来,樊国梁给烈士母亲朱美娟寄钱的时候,用的是自己的奖金,却告诉妻子自己“犯了错误,奖金被扣掉了。”可是奖金不能月月都被扣啊,过了一段时间就说了实话。

“我相信他,他说奖金被扣没有追问。”汪春妹告诉记者,“他说实话后,我跟他说你这是做好事,让烈士母亲知道,还有其他的人记得烈士,心里宽慰、难过少一点儿,我支持你。”

当然,也有人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看你能坚持几年?”樊国梁说,他告诉对方自己“要坚持到烈士母亲百年之后”,对方听错了,还说“8年也快”,他纠正说:不是8年,是百年之后。

心愿 25年母子情缘终相见

汪春妹告诉记者,很早的时候就期待着能和李妈妈见面了,烈士生前所在的部队也多次想安排母子相见,但都因为路途遥远没能成功,他们只能打电话、写信、寄照片表达感情。

直到2021年6月,在尽孝25年后,樊国梁这个儿子才有机会到本溪桓仁和李妈妈见面。“这一次也是烈士生前战友、尤其是已经到北京工作的田首长撮合的。”

汪春妹说,田首长表示:“我们年纪也都大了,如果再不能促成,以后恐怕这母子俩就没有机会见面了。”

在部队的帮助下,2021年6月14日,76岁的樊国梁和72岁的汪春妹坐飞机到沈阳,第二天乘车到本溪桓仁,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李妈妈。“了却了我们俩的心愿,也了却大家的心愿。”

汪春妹说,看到老人的时候感到很亲切,“自己都流下了眼泪。”老人给他们讲述了烈士在家乡时的事情,因为老人身体不好,“没多打扰,临走的时候老人坚持自己扶着楼梯扶手下楼送我们,站在路边不停招手……”

汪春妹说她和樊国梁在桓仁呆了4天,参观了烈士纪念馆和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看到很多很多抗日战争牺牲的烈士和人物,感触很深,更加敬仰和缅怀烈士。”

感恩 这已经不是钱的事

在李桂兰老人家里,听记者提起樊国梁,老人马上就反应过来:“啊,那是我儿子,上海的儿子。”

尽管已88岁高龄,李桂兰的思维还是很清晰。她告诉记者,张金垠烈士牺牲后不久,部队跟她说“有个上海人来给你寄生活费、资助你,说要认个老干娘,帮你儿子行孝。”

老人说当时自己还不相信,“咱也不认识,谁知道上海来这么个好人啊!头3个月钱寄部队去了,部队来人拿来说‘这就是你干儿子寄来的’,这才相信,搁那就开始通信、通电话,接触了。”

老人给记者指点墙上的相框,“这就是我干儿子一家三口,下面这个穿军装的就是张金垠。”

老人说:“我就是个老农民,儿子牺牲后国家照顾我,脑梗、脑出血住院花那么些钱,又出来这么个好心儿子,平时给寄钱,过年过节另给,还邮东西。他也就是个一般工人家。”

老人的二女儿张金荣告诉记者,两家人早就不是钱的事了,虽然以前没见过面,但真的是有感情,“像现在这政府给的楼房,民政、财政开生活费,住院也报销,生活很有保障。”

她就跟樊国梁说:“哥,以后不用寄钱了。可是他却说:‘不行!我活着就得寄,我死了,儿子寄。’营养品什么的不时就给买、寄来。这不眼看着要过年,又该寄钱了。”

对话樊国梁、汪春妹

辽沈晚报记者:怎么想到用这种尽孝来表达对烈士的敬重呢?

樊国梁:就是觉得能更长久吧。因为很多事过了那个热乎劲可能大家就都忘了,我这么做就是想让烈士母亲知道,烈士没有被忘记,也不能被忘记。

辽沈晚报记者:那个时候你多大?家里条件怎么样?

樊国梁:我是1946年生的,1991年45岁,经济上不怎么宽裕,孩子上学,爱人工资也不高,可是一个人总要做点儿好事,虽然我钱不多,但拿点儿还可以,少点儿零花钱,这个困难我还能承受得住。

辽沈晚报记者:是什么原因或是经历让你对军人这么有感情?

樊国梁:年轻的时候我也是想当兵的,因为是家里独子没当上,我对军人一直很尊敬、敬重,看到军人受伤、牺牲时心里蛮难受。

辽沈晚报记者:想过会坚持这么多年吗?

樊国梁:我对李妈妈说,你不要难过,你的儿子牺牲了,我就做你儿子,我给你尽孝,那个时候我就准备要坚持到李妈妈百年之后的。

辽沈晚报记者:没见面这些年都是怎么跟烈士家人沟通联系的?

樊国梁:写信、打电话,后来是微信。打电话大部分都是我爱人说话,她普通话比我讲得好嘛!唠一些身体、生活的事,后来李妈妈说生活好了,不用寄钱了,我说我说话一定要做到,希望你越来越好。

辽沈晚报记者:25年了才跟李妈妈见面,有没有陌生感?

汪春妹:哪有陌生感,她有我们照片,我们也有她照片,每天都在看,早就认识了嘛!李妈妈身体不太好,但见面还是很亲切,我流了眼泪。走的时候非得下楼送我们,不断地招手,好长时间。

辽沈晚报记者:在桓仁停留了多长时间?

汪春妹:呆了4天,还参观了烈士纪念馆等几个地方,看到了很多很多抗日烈士,感触很深。

辽沈晚报记者:在上海有没有参加什么社会活动?

樊国梁:每天早晚到学校门口,戴着红袖标、拿着个牌牌义务指挥学生过斑马线。我还是楼组长,平时帮社区做点家长里短的事,防疫需要时也到小区门口执勤。

对话李桂兰

辽沈晚报记者:樊国梁您认识吗?

李桂兰:认识啊!那是我干儿子啊!

辽沈晚报记者:这个干儿子怎么样啊?

李桂兰:跟亲儿子一样呗!

辽沈晚报记者:怎么认识的这个干儿子?

李桂兰:那个儿子没有了,我在农村,住外孙女的小房,屋里都是烟,部队去看我,把那烟都录下来了,上电视了,他看到就出来帮我来了,这不活雷锋嘛!

辽沈晚报记者:他帮了您多长时间?

李桂兰:到现在26年了,前些日子元宵节还给我邮来1000元钱,让我买吃的。

辽沈晚报特派本溪主任记者 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