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文明联播
行走在乡间的“120”
发表时间: 2018-08-22 作者: 已有9258296阅读
行走在乡间的“120”
记本溪县清河城镇台后村村医马奎新
    视线拉回到40多年前,那时本溪满族自治县清河城镇台后村医疗条件十分简陋,村里为了让农民不出山就能看病,便挑选了几名有文化的青年,出资送到乡镇卫生院学医。
    当年22岁的马奎新就是其中的一个。由于早年间条件不好,通讯也不发达,马奎新经常背着药箱徒步走上几公里甚至将近十公里路到村民家去出诊或随访,因此常常被村里人亲切地称呼为“行走的120”。

    刚刚学成归来时,马奎新还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被调到供销社工作,但马奎新心中始终没有放下行医治病的情结。一次,一位老人突发心梗,因为村里没有救治条件,所以只能紧急送往镇里的医院,由于路途颠簸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最终老人遗憾离世。这件事对马奎新触动很大,他决定放下手头的工作,又开始在台后村做起了村医,一坚持就是32年。



    马奎新说,过去村里条件不好,根本建不起卫生室,合并村的卫生所在临近的陈家堡子,说是临近,但马奎新每天也要走上两公里。不止如此,由于卫生所条件简陋,甚至连张像样的床位也没有,所以,一旦遇到村民有个大病小灾的,他便要背上药箱到村民家去看诊。从卫生所到村民家最远的要走上七八公里,最近的也要走上一公里,但马奎新却从不觉得苦累。他说,自己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
    从医后,马奎新更深知乡亲们靠种地挣钱不易——看病贵,就医难,有的乡亲小病拖成大病,家庭又因病返贫,所以,马奎新多年来始终坚持不管路途远近,不管白天还是深夜,只要有患者打电话,他都会随叫随到。
一次,村民谢振文在凌晨两点多拨通了他的电话,口述了自己的一些不适症状,马奎新听后,二话没说,穿上衣服背起药箱便摸黑往谢振文家赶,经过检查发现,谢振文有发烧现象,并伴有恶心、呕吐以及胸背处有出血点等症状,马奎新果断判断其应该是患上了出血热,在进行了紧急处理后,他赶紧将其送到了临近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由于马奎新发现及时,谢振文最终没有大碍,经医院诊疗恢复了健康。这样的“故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马奎新和他的患者之间上演。
    眼下,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里的几乎都是中老年人,这些人患病的几率大、风险高,于是,每隔一段时间,马奎新便会主动上门给他们瞧瞧看看。以高血压患者为例,台后村共有高血压患者112位,从村民确诊患上高血压那天起,马奎新便会每隔半个月上门回访一次,直到该患者血压恢复到正常值后,他还会坚持每季度对其进行一次回访。
    村民经常说,不管有什么大病小灾的,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给马大夫打电话,因为只要看见他,就觉得心里特别的踏实。类似这样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儿”,在马奎新的从医记录中,已经统计不过来了。
    三十多个寒来暑往,马奎新从青春年少到花甲暮年,一路走来,虽然没有轰轰烈烈,但他却用平凡的坚守和付出,在一条条乡间小路上,为村民们的生命健康来回奔波。他说,只要他们需要,他愿永远这样走下去,做乡亲们随叫随到的“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