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文明联播
连山关村的故事(一)
发表时间: 2016-07-07 作者: 徐春发 已有9411797阅读

连山关村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连山关镇南13公里处,村域面积42.7平方公里,全村约有970户人家、2800多口人。此地是早年各朝代联接朝鲜的重要关隘。

连山关即是个地名又是个关隘的名。是本溪满族自治县下辖的连山关镇、又下辖的连山关村,就是这个地方,早在明清的年代(甚至更早),这里还下辖着一个辽东地区的重要关隘,那就是闻名的连山关

多少年来,有关连山关的文章,写有很多,如:此关是中原通往朝鲜的古道、古驿站;晚清将领聂士成在连山关附近的摩天岭大败日军;清初恭亲王多尔衮在连山关迎娶朝鲜的王妃……人们就是通过文章介绍的一些客观的现象、历史故事等,更多的了解了连山关。去年的初秋,笔者会同连山关走出来的一位老大哥,一同前往连山关,去寻找早年关隘的影子

这是个离镇中心二公里左右、靠近河边的一个村子。所说关隘,是远处来的大山,至河边时是越来越低的走向,只是在缓坡的中间地带开出一条路。就是这条路,是古代中原与朝鲜连接的重要道路。当年的唐太宗率领千军万马征伐高句丽,走的就是这条路。靠近河边山包的这户村人家与老大哥认识,但地里长满了庄稼,很难看到什么,就约定等庄稼收完后再来。

也就是一个月后,笔者会同老大哥再次来到连山关,这家的男主人、66岁的董凤军亲自领我们来看这个小山包(周围是他家的地)。小山包靠近河边,山包的周围长满了灌木。在地边上、石格子上,散落着很多破碎的青砖块,从个头来看,应是明朝的大青砖。董大哥介绍说,种的地下面都是石头,是我们自己垫了很多的土,才种上了庄稼的。听完了董大哥的一番话,一种好奇的心里,促使我们想挖下去看个究竟。董大哥找来了锹镐,我们往下挖去,也就是一尺多深的土层之后,下面真的是石头了,仔细一看,大多都是河里的鹅卵石。我们又分段挖了两个地方,都是同样现象。由此,可以认定这座山包很大的成分是堆起来的。之后,我们来到河边一侧,观看这个小山包。河的一面是悬崖,不足十米高,与上面的地面相接近。由此,进一步的证明了连山关靠近河边一面的山包,悬崖是凸出于地面的,低于悬崖的部分是就地取用河里的鹅卵石来填平的,再在上面堆起山包。至于地里的青砖吗,应判断是当年用来砌筑关隘及兵营的。

望着远处,镇的方向是大片的开阔地,是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往南望去,两面是大山,一条小河(细河的一条支流)沿着沟壑流淌着。连山关的这条古道就是沿着河边而远去。站在山包前,笔者的脑海里显现出当年那青砖砌筑的高大城墙,连着两边的山体,路通过的地方是个圆拱形的隘口,城墙上斗拱飞檐,上面站着持枪守卫的官军,大有一夫当关之势,好不威风。

休息的时候,笔者问董大哥,周边是否还有城墙、烽火台之类的地方。董大哥有些顿悟,指着连接关隘那面高山上说,就在那个突出的山头上,早年有烽火台。董大哥也毫不犹豫的领着我们去找烽火台。到了山上,由于是草丛较深,废了很大的周折才找到,可烽火台的模样已经没有了,只有坍塌的石碓及一段石格子还在,周边已经长满了树木。透过树木的缝隙,向远处望去,视野开阔,向山下望去,近在咫尺。细想想,远处发现情况,这边一放狼烟,关隘就能知道,马上做好准备。真是个有着非凡战略意义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