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老黑山村的变化可大了,土道都变成了柏油路,家家户户赚了钱,盖得起”洋房“,开得起轿车。跟别人说咱是这里的村民,有种自豪感!” 桓仁满族自治县五里甸老黑山村村民李明燕笑着说。
老黑山村是以榛子种植业为主的特色产业村,曾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市“创先争优示范村”和县 “创先争优”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10月21日,由市人大、市环保局及省市多家新闻媒体记者组成的环保世纪行调研采访团,走进老黑山村,就大榛子特色产业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进行采访报道。
老黑山村村支书王福全介绍,过去老黑山村村民以种植玉米为主,村民的收入有限,后经调研发现老黑山村地理环境及气候环境非常适宜大榛子产业发展。如今,全村家家都种植大榛子,这里的榛子在市场上颇有口碑,产品供不应求。截至目前,老黑山村共发展平欧大榛子3600亩,实施标准化生产2160亩。2016年,全村榛果产量达300吨,榛子产业收入超过2000万元,居民年收入平均每户都在1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与李明燕相同,村民吴胜艳也是外地嫁到老黑山村的姑娘,2003年,她和丈夫开始种植榛子。“我家十五、六亩地种植榛子,每年收入在12万元左右,要是地多忙不过来就雇人干活,一年到头不算辛苦。”吴胜艳快人快语地说。对于村里这几年的变化,吴胜艳连连称好,“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好多游客前来并啧啧称赞。”
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老黑山人还十分重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先后争取上级和自筹资金300余万元,实施了“美化”、“亮化”、“硬化”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开展以来,共投入525万元,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畜禽粪便发酵池、排污沟、截污防护坝、防护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警示牌等。
经过多年的环境综合整治,老黑山村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记者观察到,在老黑山村,很多空地都种上了不同种类的花卉,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在空地上种植花卉是村民自发行为,是为了美化村里环境,村民说,“环境好了,心情也好。”
除了实施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措施外,老黑山村的变化也与村民们的保护分不开,四组大西沟村民刘玉奇负责浑江下游的环卫工作,每天工作3个小时,负责捡拾河边的垃圾。刘玉奇介绍,村里还有几个像他这样的环卫人员,主要负责清理江边的垃圾。江边垃圾不算多,这几年村民们都能自觉保护村内环境。
“作为水源地的重要保护区,为保护好青山绿水,桓仁县政府制定了许多措施,如取缔网箱养殖、减少农药使用、增加环卫人员等,多管齐下,大力推动宜居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让老黑山更美、让桓仁更美。”桓仁县环保局工作人员十分自豪地介绍着。